妙善公主修成觀音菩薩的故事 (十一)
第十八回 絕嶺登臨迷津悟澈 高談往事豎子弄人
---由寶生為您講述。
(未完待續,共13集)
歷史上有不同的記載,有南海觀音菩薩,有妙莊王的女兒修成了觀音菩薩,有印度的雙馬童子修成了觀世音菩薩。這裏為您講述的是妙莊王的女兒修成觀音菩薩的故事,依據清人的文字記述。
本集文字:
話說永蓮打坐入定,可是她一顆心不得寧靜,幻境又發生了,她忽見金甲天神,手執八稜金爪錘,闖進石洞,照定她頂門就打。她這一嚇,真是非同小可,故「哎啊」一聲極叫,妙善大師等二人竟被她叫出定來,看她失張失致的情形,便喊道:「永蓮!是怎的一回事,卻怪叫起來?」
永蓮到此才如大夢初覺,仔細看時,三個人好端端地坐在石洞之中,哪裏有什麼水火,更何來什麼天神?才悟一切都是幻象,便將頃間之事,向二人說明。
妙善大師道:「永蓮啊,你如何又走了這遭魔來?這怕是日間受了蟒蛇的驚恐,故心神才收不攏來,以至如此。幸而有金甲天神將你驚醒,否則要多損幾分功行呢!」
永蓮連連稱是。其時天色已經黎明,三人便收拾了一切,出了石洞,覓路上山,沿途採些野果充飢。
她們一路又遇其它險阻,不再細表。
第十八回 絕嶺登臨迷津悟澈 高談往事豎子弄人
這日清晨,三人重又上路,一連走了足足三天,才算走到半山。一過山腰,景物卻大大的不同了。在山麓一路地上來,雖覺得山中的氣候,比了平地寒冷,但還不至於手僵足凍。此刻過了山腰,卻一步冷似一步。山頂上的雪被風颳得飛下來時,撲到面上卻好象刀割的一般;地上有水沾濡之處,東一塊西一塊地結成堅冰,又冷又滑,行走十分不易。一路上除了耐寒的松柏之外,找不出尋常的樹木,欲尋些果子來充飢,也兀自無從尋得。
永蓮看了這番情形,暗暗叫苦,腹中又飢,身上又冷,如此一路地冷下去,豈不把渾身的血都凍得凝結起來,那便如何是好?就連保姆見了這種情形,也覺得有些皺眉蹙額,獨有妙善大師一本誠心地只顧走,有如木石一般,縱然赤著腳,也毫無所苦。
走了大半天,才看見兩棵栗子樹,上邊長著不少毛團。永蓮便去敲了幾個下來,用腳踏開了大家分食,居然吃飽了肚子。說也奇怪,肚子一吃飽,身上的寒冷就覺減了不少,精神也振奮得多了。於是又走了一程,天色昏黑,又覓了個石洞歇夜。
這一晚上,寒氣襲人,永蓮實在熬不得,不住地喊冷。保姆也說道:“端的寒風刺骨,令人難耐,最好弄些樹枝,敲個火燃燒起來,大家烤烤才好哩!”
妙善大師道:“你等休憑地擾攘,深夜山中何從得火?就算敲石燃得火,火光照處,難免不驚動山中的野獸,倘然望火而來,豈不是又自惹災禍?故千萬也使不得。並且我們欲求成道,必須精誠專一。神魂完聚,身體上越受到痛苦,神魂也就越發堅強,多受一番痛苦,即多增堅強的力量。待受過千劫百難之後,神魂即萬分地堅強完聚,永遠不會分散,那才可以成道。成道之後,拋撇了身體,這神魂即另成一我,大千世界,環行無礙,具大神通,無所不可。我等三人,既想得成正果,一切寒冷飢餓之苦,原是應當受的。若連這些兒也受不了,哪裏還有證果的希望呢?我等已經歷過了不少辛苦,如造塔般,只欠一個頂丁,你難道肯前功盡棄嗎?”
這一席話,說得保姆和永蓮都覺得心地光明,寒冷也就減了不少,打坐入定,過了一宿,次日仍舊前行,如此又走了三日。
那天正走之際,忽然看見一座石牌坊,橫額上刻著“勝境”兩個大字。
妙善大師道:“好了,好了!有到這一座牌坊,一定有修真之土或廟宇了。”
於是三人又三步一拜地進了牌坊,又約摸走了一里光景,只見懸崖之上有一個很大的石室,石室裏面卻趺坐一位長眉老者,慈眉善目,寶相莊嚴。
妙善大師向二人道:“遮莫是佛祖顯化,即不然獨自個在此修行,也一定是位有道高人。我們正該叩求他指示迷津呢!”
二人也同聲稱是,於是三眾直到石室裏,拜倒座下。妙善大師口稱;“活佛在上,弟子妙善等一行三人,從興林國來此朝山,拜求仙蹤聖蹟,指渡迷津。一直到得此地,方得遇活佛,緣法湊巧,還望活佛大發慈悲,指示迷途,使得歸正道,那就受賜不盡了.”
長眉老者聽了這番話,方才睜開眼睛,向三人看了一看道,“善哉,善哉!難得你們三眾不辭跋涉之苦,老遠地來到此地,總算有緣。只是我須問你,你既然拋撇了一切尊榮,皈依佛教,一志修行,可知佛家清修的本旨為的什麼?修成正果之後,你的願心又是如何?你且一一說來。”
妙善大師道:“啟稟活佛,佛家清修的本旨,原只是為人在世,並沒有一點自利之心。故佛祖身經百劫,為的也是替世人消除災障。至於弟子的願心,那麼將來萬一能夠脫卻凡胎時,誓必走盡十方三界,救度一切苦厄,使世人都歸正覺。未識弟子此志,尚合佛家宗旨否?”
長眉老者頻頻點首道:“畢竟有些來歷。可是你該知道,凡修真之人,成道有一定的地方,這也跳不出一個緣字的。你等今番雖然歷盡艱苦,跋涉到此,但據我看來,證道之所,卻並不在此。”
妙善大師再拜道:“既蒙活佛指迷,實為萬幸,但弟子等所以來朝須彌,也有個原因。只為當年在興林國時,有個多寶山修士樓那富律,曾經有過‘欲成正果,必須求得此間的白蓮,方可證道’的話,故特地來朝。”
長眉老者點頭微笑道:“原來是他在那裏弄這玄虛。但他不如此說,你們也不會到此地來,一路上的魔劫也不會歷盡,不歷盡這些魔劫,就不得證道,這也是一定不易的。”
妙善大師道:“大約那樓那富律特地指點弟子等到此拜見活佛,指點正覺的吧!”
長眉老者道:“總而言之,緣法所在,要逃也逃不掉的。如今索性待我來說與你聽吧!你前身本是慈航,只是立意要救度世間苦厄,故轉劫入世,投到興林國,才有此根氣,如今塵劫將滿,不久證道。此間白蓮,原是有的,現在卻已有人替你移到南海普陀落迦山做了蓮臺,備你後日受用。那邊紫竹林才是你的淨土,此間卻沒有你的緣份。至於蛻化的地方,卻還在於興林國中耶摩山金光明寺。這因為要借你的蛻化,使一班愚民知所感動,大家好一齊歸化佛門,免受一切苦厄。至於她們二人,因緣還沒有到,還得苦修幾時,但終究也得證果菩提的。”
妙善大師道:“承蒙指點,感激不盡。敢請示活佛法號,以便供養瞻禮。”
長眉老者道:“這倒不必,好得將來你自會知道。只我還有一件寶物送你。”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個白玉淨瓶,遞與妙善大師道;“此瓶你可帶回去好好供著,但見瓶中有水,水中長出柳枝,那就是你成道之日。切記,切記!此地不可久留,如今你等可以去了。”
妙善大師接了那羊脂白玉的淨瓶,再拜辭謝,帶了二人仍依舊路出了“勝境”牌坊,一直下山。一路曉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沒有什麼意外的枝節發生。
出得谷口,妙善大師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於是定了定神,辨明瞭方向,一直向西進發。
路上並無書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行行重行行,那一日已到興林國耶摩山下。
那些居民,一見大師等朝山回來,大家扶老攜幼地前來迎接,歡聲雷動。早有人報入金光明寺中,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鐘擊鼓,排著班直到山麓,把大師簇擁著迎入寺中去了。
妙善大師到得禪堂坐定,眾尼過來參見慰問已畢,妙善大師不免將路上之事,從頭至尾向大眾宣說一番,聽得大家眉飛色舞,不住口地宣誦佛號。妙善大師親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淨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眾尼知道是件寶物,只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來,早讓大師成佛。
事有湊巧,在大師講說的時候,原有不少閒人在聽。閒人裏邊,老少都有,中間有一個童子,名喚沈英,他生來很是聰明,只是一味地頑皮好弄,一天到晚地和人家開玩笑,老成些的人,常常會憑空上他的鬼當。
他聽大師講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趕去玩上一趟。後來聽到那白玉淨瓶自會有水,自會長出柳枝來,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個瓶兒,若沒人去灌它和將柳枝插進去,是決不會自生自長的。”他於是靈機一動,又想鬧頑皮故態,來與妙善大師打趣一場。但當時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躓將出去。
可是他既存了這一個念頭,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於在別人卻也並不知道他的念頭,不過禪堂之上,終日不斷人跡,夜間又關門閉戶,外人如何能夠入內?故沈英雖然想了種種方法,終未能如願。
光陰荏苒,轉眼已是數月。這一天,沈英忽想出一個毒計來。他預先預備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楊柳,去藏在隱僻之所,然後獨自潛往柴房,敲石取火,就柴草上點著。無情的烈焰,熊熊地燃燒起來,合寺尼僧,聞得柴房裏失火,都嚇得手忙腳亂,一齊奔往後邊,忙著汲水救火。前面禪堂中,連人影也沒有一個。沈英便乘此機會,拿了預備下的東西,躓到禪堂,一聳身跳上供桌,將罐中的水傾入淨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淨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後匆匆地退了出來.
那時,山下居民也都聞警趕來,幫同灌救,來來往往,情形很是雜亂,誰也不會留心沈英的行動,更不會想到這把無情火卻是這小子使的促狹。見他提著一個瓦罐,還只當他是來幫同救火的呢!
可是那沈英卻自肚裏尋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師說,一見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
如今我弄個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時,便可和她大大地開一場玩笑,那時看她還有何說?”
再說當下幸而發覺得早,救的人又多,一會便將火撲滅,未成巨災。忙碌一場,已是黃昏時候,大家吃過了飯,收拾停妥,各自回禪房去各做清課。匆忙之間,卻沒有誰顧念到供桌上的羊脂白玉淨瓶,故沈英雖忙了一場,當日卻並沒有發現。
一宿無話,直抵來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處去灑掃揩拭。值大殿的性空,剛揩到供桌,即發現淨瓶中的柳枝,湊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滿滿清水。她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來。恰好永蓮採了一束鮮花來上供,兩人撞個滿懷。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