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 ; Jascha Heifetz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迴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爲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佈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着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絃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海菲茲演奏的版本幾乎是此曲的決定版!(湊巧的是,海菲茲所用的由朱塞佩·瓜乃利製作的“大衛”小提琴就曾是薩拉薩蒂用過的。)
《流浪者之歌》是一首著名的炫技曲,尤其是最後部分的Allegro,又能輕易駕馭技術上的難關,又能表現出曲子所要求的神韻者,是少之又少—即使是當今世界一些著名的大師以及其他小提琴家。一些小提琴家或許會很刻意地強調其中的和絃,有些小提琴家可能因爲不能輕易駕馭其中無比絢爛的撥絃、跳弓而不得不減慢速度而使曲子聽起來顯得老態龍鍾,甚至有些小提琴家雖然克服了技術上的困難卻過分強調炫技卻反而喪失了靈性。
而海菲茲,則以其天才,輕易地戰勝了技術上的困難,學過小提琴的朋友或許知道,有時候限於自身能力甚至是琴本身的侷限,拉琴往往會陷入一種“瓶頸”或者“高原現象”,也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難再有所突破,在處理這種高快速的按弦時候就會有這種體會。在演奏《流浪者之歌》時(事實上能演奏該曲的朋友毫無疑問已經是小提琴高手了)這體會就更爲明顯。海菲茲演奏《流浪者之歌》的錄音不僅輕易地在音樂上征服了聽衆,更讓那些拉琴者驚歎於他超人的技術而陶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