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算一算 算得天地人-兼说中國算學發展史
数学,中国古称“算学”,在华夏大地起源甚早。传说中,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至今在有些农村还流传着隶首当初算账时发明的中国式的“阿拉伯”字母。80岁以上的年老人还会写、会用。这十个字母的写法: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比如三斤八两的写法“〣〨”,二斗四升写法是“‖〤”,十八丈布写法“十〨”,三尺四寸木材写法“〣〤”。毫不夸张的讲,数学的发展贯穿了中国整个5000年的文明史,这其中的辉煌甚至上如今的科学都叹为观止,如今这科技再发达也得对咱古代的算学竖起一根大拇指。今天,咱们就围绕着这个“算”来好好的聊一聊。
算盘
算盘是中国伟大发明之一,它又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它带着上古神州文化流传的精髓。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关于算盘的文字记载是后汉末年徐岳所着的《数术记遗》一书,其中有“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一句,这里是说古人们利用算盘以及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数学的规律,算得人生酸甜苦辣、社会兴衰荣辱、宇宙成住坏灭。
算盘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省汉墓出土了骨制算筹,这表明至少在西汉,华夏祖先就已经借助木棒、骨头制成的“筹”进行运算,而“算筹”本身的历史应当更为久远。算筹本身已经具备基础的代数运算功能,与算盘一样也可以开方与乘方,但是受算筹本身摆放方式的制约。在进行运算时需要不断改变算筹的形状,十分耗费时间,且在进行简单运算时,算筹并不比心算的效率更高,所以逐渐就被人弃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珠算时使用的工具形状简易,大致为“盘形”,其常见的使用规则就包括“上栏作五,下栏作一”。早期的算盘是以小巧浑圆的算珠替代略显笨重的长条算筹,将算珠用签串成串,节省计算时间。至唐朝中期,“盘”的形状已经逐步确定下来,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算盘”。
数学,算学,#天地人,珠算,#算盘,三才,河图,洛书,中國算學發展史 ,數學,算學,天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