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閱讀時間:17分鐘
59次觀看
閱讀時間:17分鐘

《談節說文》雨水時節說傳統 中國年歸正返本(第108集)|#新紀元

好雨潤物細無聲,同賀新年天地春,
雨水時節說傳統,中國年歸正返本。

生命覺醒齊感恩,同灑慈悲35億人,
同掃撒旦萬物新,同化大法獲新生。

 今年的雨水開始時間落在2024年2月19號12點12分58秒,這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了33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

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這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雨水在正月中,春屬木,木依水而生,所以東風解凍,溫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

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比較高,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才有了「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古人把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魚感水暖上游,水獺捕食,吃兩口就扔於岸上,古人認為是以魚祭水。後五日二候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牠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飛。再五日三候草木萌動,雨媚風嬌,草長鶯飛。

中國新年在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中是最為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日。每到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會辭舊迎新,中國新年在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傳承中,已經成為一個盛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炎黃子孫心中有著神聖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人知道,與善德同在就是禳災招福,是年年歲歲過好年的目的所在。各種年俗的祭典、儀式無非都是提醒人們誠意正心、使大家反省同化、返本歸正五千年的中華神傳文化。

 雨水時節人們除了過年的拜神祭祖,祈求順利安康,還會進行一些有趣的傳統民俗活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1、回娘屋

回娘屋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氣這一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需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2、拉乾爹

雨水節氣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這天要拉乾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乾爹對象。找乾爹的目的,是為了讓兒女健康平安的成長。

3、接壽

接壽習俗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砂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另外,皖南地區還有「占稻色」的習俗。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當年稻穀收成的豐歉。爆出來的糯米花越多,則代表收成越好;反之,則意味著收成不好。人們通過這樣自我暗示的占卜方式,為新一年的春種秋收提前做好準備,許下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

我們每個人面對傳統,都應該多一份對天地神明的敬畏,用身心去貼近中華民族神傳文化,改變被中共黨文化扭曲了的思想、觀念、行為和傳統,在返本歸真中重塑自我,同時感受和體味中國新年民俗中的溫馨和快樂。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108集,我們一起來聊聊《雨水時節說傳統 中國年歸正返本》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過「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歲時節慶。

一年一度的中國新年,全球華人張燈結彩、歡聲笑語,與親戚朋友互道「過年好」、「新年好」。各地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放爆竹、貼春聯、賞花燈、逛廟會等等,慶祝新一年的開始。

各種過大年的隆重活動,體現了人們對華夏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崇敬。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聯繫海內外華人的天然紐帶,是每位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繁榮與強大的文明基石。她曾為中華民族帶來輝煌。

但在中共治下屢遭劫難,造成很多混淆與誤解,比如把中國新年稱為陰曆年、農曆年或叫春節等等。中共媒體宣傳大量使用,也影響了很多海外華人,這裡有必要溯本清源,以期歸正。在新舊年交替之際,除舊布新、迎神接福等願景透過一連串傳統年俗展現了出來。

一、中國年,也叫做中國新年

中國新年恰逢立春和雨水節氣,春天開始,迎接新年的到來。

1. 中國新年是陰陽合曆

中國新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曆法來計算的,現在的人說它是陰曆年、農曆年,這是中共有意貶低中華傳統文化的做法,其實它就叫中國年。

在民間的年俗中,神傳文化的精神也脈脈綿延不絕。可惜的是,有些在現代中失落了,有些常常被人遺忘了或曲解了原本內涵,使得現代人過年也漸漸失去了虔誠、溫厚的年味。

2. 傳統中國新年常見的年俗有哪些?

下面一一道來,也把年味找回來。

臘祭,年末臘日慶冬盡,祭祖五祀謝百神,新舊交接作物收,誠心大祭告歲成。

送灶神,臘月24日過小年 甜品灶馬送玉皇。民謠裡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王」之說,這一天,人們要祀灶,給灶王爺供奉糖瓜,送灶王爺上天換崗。

除夕更始除舊歲    祭神祭祖善德歸。

正月初一迎早旦拜年賀歲,接神燃炮賀新年。

中國人民過中國新年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西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初四接神降,初五開張新市場。

大年初四:迎灶王爺。大年初五:迎財神。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民間一般在大年初四祭拜「五路神明」和「財神」,大年初五開市。「五路進財」單幅裝飾畫,將祭拜「五路神明」和「財神」合一。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

 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送窮神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 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另外,女媧按照創世主的旨意,在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說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

大年初七日是人的生日。也稱「人勝節」、「人七日」等。 :「人日」戴人勝納吉求平安。女媧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製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初八也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大年初九:要祭天。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此日是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大年初十:要祭地。是地的生日。

也是石頭的生辰。這一天凡磨、碾等石製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民間有,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踏實地。

 正月十四:試花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

如果說中國新年是中華民族一台全民參與的民俗傳統大戲,元宵節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元宵節這天人們除了吃元宵、觀燈之外,還流行「走橋」和「摸門釘」,據說這一天走橋是「走百病」,可以保證一年身體健康,無腰腿疼痛之患。路過城門、廟門前時,那些已婚但尚未懷孕的婦女還要悄悄地摸摸大門上的門釘,這一習俗被稱為「摸釘」。「釘」與「丁」同音,預示著家丁興旺,因此古人認為,「摸釘」可以幫助實現生男孩的願望。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叫「元寶」。

從以上這些年俗中,大家是否感受到中華民族在過「年」迎新中,時時處處都展現了虔敬禮神的精神呢?
                               
二、中國歷法:黃歷與皇歷

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也稱半神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曆法的國家之一。

由於中國曆法最早來源於道家文化創始人軒轅黃帝,因此叫「黃曆」。

唐代以後曆書必須由皇帝頒布,官方印刷。在中國歷史上,歷朝皇帝基本都是敬天敬神的表率,適逢登基或每遇大事、天災等,都會改年號,所以曆法中又加入了年號,如「貞觀」、「永樂」、「康熙」等,因此傳統中國曆法也被稱作「皇曆」。

中國歷法的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中國歷法公布來年的年號、節日、節氣,反映自然界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指導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也作為政府公文簽署日期的依據。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陰陽平衡,在傳統曆法的制定過程中,既考慮到了月亮的盈虧週期,又兼顧了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週期。因此,中國傳統曆法非單純的「陰曆」或「陽曆」,而是科學又嚴謹的陰陽合曆。

三、二十四節氣與《黃帝內經》養生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中華民族。在三皇五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對日月星辰、四時節氣等相當準確的觀測與推算。到了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中國古時的三皇五帝,特別是軒轅黃帝根據太陽、月亮和地球的相對位置變化以及地面氣候演變順序,制定出二十四節氣。對人類社會的精神、管理、人的身體健康、農作物的收成等等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是對應天時地利變化同用來記時的最完美的紀年法。

中國歷法是一種「陰陽曆」,同時根據日、月運行制定,「陰」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陽」是以地球自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為基準確定歲實,每回歸年約365.2422日,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中國是農耕社會為主,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所以,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相關的民諺。比如:

1.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2. 二十四節令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瀝皮乾;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黃帝內經》是軒轅皇帝寫的,他在中華文明的初期就明確提出二十四節氣順時養生,天人相應之道是:順節氣,順四時,養天年。

《黃帝內經》中對四時養生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強調按照各個節氣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結合人體本身的陰陽五行規律來安排飲食起居,並有重點地進行養生保健,這樣人的身心才能康健,才能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以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為線索,細緻解析二十四節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並結合季節常見病和一些常見病症,詳細介紹了飲食調養、起居作息如何安排、按季節進補、預防和調護疾病、精神調節及運動指導等內容。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老百姓日常保健用。《黃帝內經》中強調「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即人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因時、因地進行日常養生保健、四季養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應該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隨著自然變化的腳步調整自己的生活,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養生,才能身體健康、長壽快樂。
 
四、撥亂反正 恢復中共破壞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的曆法不但計算準確,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詮釋也最到位,同時體現了陰陽五行的思想,蘊含著自然循環運化的規律,是真正天人合一的曆法。中國曆法的背後蘊含的是道家神傳文化以及中國傳統社會敬天信神、遵循天道的價值觀。但是,中共篡政之後的七十多年裡,把中國年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變成了共產黨給老百姓洗腦、灌輸黨文化的政治課,中共的新年晚會被中共鼓吹為中國百姓的「新民俗」,然而歌唱的卻是中共的「主旋律」,與意識形態有關的主題貫穿始終,而且格調越來越趨於粗俗低下。千百年來蘊涵在中國新年、中國歷法、二十四節氣中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懷,被中共破壞殆盡。所以,必須撥亂反正。                                                                                                                                                                                                                        
1. 中國新年不是陰曆年、農曆年

中國新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曆法來計算的,現在的人說它是陰曆年、農曆年,這是中共有意貶低中華傳統文化的做法,

中共篡政後,為了切斷人與上天的聯繫,批判並破壞傳統文化,廢止了「皇曆」,改稱為「陰曆」。這是對「陰陽合曆」的否定,旨在打破傳統文化中陰陽平衡的觀念。

然而,中共並未就此罷休,因為「陰」仍然是道家「陰陽」中的提法,仍然帶有修煉的內涵,因此為了抹除神傳文化的絲毫痕跡,中共又打著破「四舊」的幌子,把傳統曆法叫成「農曆」。

一方面,「農曆」的叫法將傳統曆法邊緣化,這會造成現代人認知的局限性,會讓人誤以為其只與農業相關、只對農民務農有用,很難讓人聯想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截斷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承傳。另一方面,中共多年來一直在其宣傳中、文藝節目和小品中,用低俗的手法刻意貶低、矮化農民,久之,什麼東西一旦跟「農」字沾上邊,就與「科學」無緣了,無形中就與愚昧、落後、低級等字眼聯繫起來,因此,「農曆」的叫法背後,也暗含中共對中國傳統曆法的貶損。

2. 把中國新年改叫春節,是破壞和顛覆中國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裡,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首先敬拜神明,感謝神明的護佑;然後祭拜祖先,表達追思之情,同時向家中的長輩問安,表達孝道;最後與朋友互相賀歲,表達關愛與和睦相處之意。其中的各種儀式與順序,可以說全面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內涵,表達古人對傳統的敬意與繼承。

1949年9月27日,中共商量奪取政權後建政事宜,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慶祝「春天」的節日而已。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叫法,是中共為了批判、替代傳統文化及宣揚無神論的需要。當名稱改變後,相應的是傳統過年時感謝神明看護、尊敬神明與先祖的文化內涵就被去除了。

把中國新年改叫「春節」,其實是在破壞和顛覆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共的全方面宣傳之下,「春節」的說法似乎無處不在,中國新年的用詞反倒越來越少了。

特別在文革中,中共煽動「破四舊」,中國新年被視作「封建迷信」,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對象。

1967年1月29日,中共向全國發出了關於1967年新年不放假的通知,稱「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新階段,當前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派大聯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展開全面奪權鬥爭的關鍵時刻」、「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為了堅決執行毛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奪取革命、生產的雙勝利,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國務院決定1967年新年期間不放假;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以後再補。」

為了過「革命化的新年」,過年期間「抓革命、促生產」是全國性的行動。不少地方還要求大家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加班加點幹革命。在廣大農村,「農業學大寨」、移山填海、開溝挖渠、大修水利、大造梯田是新年的一景,到處是紅旗招展,人流如潮。當時,有的農家門上就寫著「三十不停戰,初一堅持幹」的對聯。並且實行「五不准」:即不准放鞭炮、不准燒香拜佛、不准滾龍舞獅、不准大吃大喝鋪張浪費。

除了工作以外,就是號召大家憶苦思甜。為了讓大家牢記萬惡的舊社會的苦,每逢年關將至,一些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食堂就弄來野菜、樹皮、草根,再加上玉米糊、地瓜乾之類的東西煮成粥,讓全體員工品嘗。大年三十晚上廣播裡就會播放革命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插曲,「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歌聲,把人們一下子帶進了所謂萬惡的舊社會。十年間,最典型的過新年場面是:一家人圍坐在毛像下吃年夜飯等。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真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3. 「皇」與「王」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歷史上有三皇五帝時期,有了「皇」的說法,後來秦始皇開始使用「皇帝」的封號,並被歷朝歷代帝王採用。自秦始皇以來,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國王是皇帝的下屬或者是屬國的君主。在皇帝之下,可能有很多國家,那些被管轄的國家的首領,要效忠和朝拜皇帝,要中國當朝的皇帝批准才能正式成為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皇者氣象。

因此,海外沒有朝代,只有中國有,中國才有皇帝,所以「皇」這個字不能亂用,只有中國古代的皇帝才叫皇。

「凱撒」是介乎皇和王之間的一個職稱。「沙皇」的叫法來源於凱撒,等同「國王」。日本「天皇」是為了效仿中國文化、模仿中國皇帝起出來的稱呼。最早稱天皇的是中國的唐高宗。

海外一般沒有皇。英國女王就叫女王,不叫女皇。海外很多「皇」的用法,包括「皇家」、「皇家劇院」,其實用錯了。比如,紐約「皇后區」當初就叫「王后區」,是人弄錯了。

4. 中國人不是紅龍的傳人

中國自古稱為「神州」,中國人是神的子民。但中共黨媒不斷宣傳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還到處翻唱推廣這類歌曲。

《九評共產黨》早已揭示,中共在另外空間是邪靈,對應的是一條紅色惡龍,所以中共紅旗、帽徽、袖章、紅領巾、會議旗幟等等使用的都是一片血紅的顏色。因此,中共把中國人扭曲為紅龍的傳人,要把中國人拉攏成自己的一分子,要讓中國人自甘成為紅龍的子孫兵、紅龍崽子。

其實中國人不是紅龍的傳人,是共產黨使勁往這裡扯,中國人跟紅龍沒有任何關係。人是神造的。

當然中國傳統社會的皇帝也叫真龍天子,但那只是表達權柄與能力的寓意,是因為他高於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個華人的心靈深處,都承載著那份文化的底蘊與厚重。她影響著我們的言談、舉止與思維。繼承真正的傳統文化,會給我們的人生、社會帶來美好;而中共的黨文化,則是在扭曲傳統文化的內涵,把我們帶上歧路。

古人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中共對傳統文化的扭曲與摧殘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它於細微之處切斷人與神的聯繫,破壞著國人的道德,敗壞著中國的世風,毀壞著中國走向真正文明與富強的路。

在新的一年裡,讓我們回溯歷史,重溫我們的傳統,在宏觀上、於細節中找回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意,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共同走好我們未來的路。作為我們修身、齊家,融入中華民族、人類的精神和生活的準則。

新紀元官方網站:《談節說文》雨水時節說傳統 中國年歸正返本(第108集)|#新紀元|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epochweekly.com)

撰稿作者:龐鐘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