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6, 2022
6 mins read
14 views
6 mins read

中山先生用十个例子证明「知难行易」(上)

中山先生用十个例子证明「知难行易」(上)
中山先生用十个例子证明「知难行易」(图片:1924年照片)

【希望之声2022年6月16日】(作者:丁熙平)民国七年,很多人对于中山先生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山先生建国的理想太高,不适合在中国实行。

不过,中山先生发现,其实问题不在于「理想太高,难以实行」;真正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困难在于「人心」难以克服。

因为「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因此,中山先生在民国七年写了《孙文学说》这本书,具体的举了十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成功之期!」(注一)

 中山先生1917年照片
            中山先生1917年照片

【知难行易】是宇宙的真理

中山先生发现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误以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中国人几千年来受这种「知易行难」错误观念的误导,养成了「只说不做」的坏习惯!

因此,中山先生在《孙文学说》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十个事实来证明「知难行易」才是宇宙的真理。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人能懂,所以,先生第一个就举了饮食的例子来证明「知难行易」。

就拿「吃猪血」这件事情来说吧,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吃猪血是一件非常野蛮的行为。不过,现代的医学已经证明,猪血里面含有丰富的铁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好的补血营养品。

另外,中国人会做豆腐,喜欢吃豆腐,现代营养学家也证明了豆腐的植物性蛋白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

中国菜里面,「猪血」跟「豆腐」几乎每个人都吃过。可是「猪血」跟「豆腐」里面,营养成分的分析,却不是每个人都深入研究过的。

中山先生在他写的《孙文学说》这本书里面,一开始就用「猪血」跟「豆腐」来证明,「吃豆腐」跟「喝猪血汤」这件事是很容易做到的,可是要研究「豆腐」跟「猪血」的营养价值,以及它的营养成分和对人体的影响这门学问,就不是这么容易了。

《孙文学说》复制品,展示于国立国父纪念馆(图片:Solomon203/维基,CC BY-SA 4.0,局部)
《孙文学说》复制品,展示于国立国父纪念馆(图片:Solomon203/维基,CC BY-SA 4.0,局部)

这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就是中先先生想要说明的「知难行易」的道理!喝猪血汤是「行易」,而研究猪血的营养成分跟对人体的影响是「知难」。

一、以胃疾来举证

中山先生自己本身是个医生,不过因为太忙,常常觉得胃不太舒服!所以他总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东西!像是牛奶、稀饭、肉燥这一类的东西!只要是太硬的、不好消化的东西,他都尽量少吃。

这个办法,刚开始还蛮管用的,可是半年之后,先生胃痛的毛病又犯了!而且这一次发作,比前一次还疼得厉害。

先生胃痛的毛病让他很困扰!他觉得自己是个医生,怎么治不好自己胃痛的毛病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先生听说了日本有一位名医,叫做「高野太吉」。

这位高野太吉先生不但是肠胃科这方面的权威,还写了一本书叫做《抵抗养生论》。

什么叫做「抵抗养生论」呢?

这个「抵抗养生论」讲的是,对于那些得了胃病的人,一般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他多吃流质跟容易消化的东西!可是,这位高野先生却提出了一个很特殊的建议:他要求所有得了胃病的人,都要多吃那些坚硬跟不容易消化的东西。

这个「抵抗养生论」的原理,就是要让受伤虚弱的胃,去接受这些很难消化的食物,强迫胃加强蠕动,锻炼它,让胃变的强壮,好恢复它以前的能力!(注二)

高野先生建议中山先生,平常吃饭,最好别吃稀饭,要吃比较硬的干米饭,因为要多用后臼齿来咀嚼,当后臼齿开始咀嚼食物的时候,胃会分泌一种保护胃的东西,尤其是吃到坚硬、不好消化的食物,更需要用后臼齿来多咀嚼。

另外,不要喝牛奶、不要吃鸡蛋、不要吃汤汤水水的东西,不能喝茶更不可以喝酒。

中山先生照著高野先生的建议,果然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胃病。

这件事情给了中山先生很深的体会。他发现,高野太吉「抵抗养生论」的原理,执行起来很简单,可是,要深入研究他的理论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里面要研究的不只是营养学,还涉及生理学及医学。高野先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研究出这个具体有效能治好胃病的办法。

这个自己治不好自己胃病的例子,让中山先生更深刻的体会到:高野太吉「抵抗养生论」的原理是「知难行易」最好的证明了!

中山先生1916年在上海哈同花园
中山先生1916年在上海哈同花园

二、以用钱来举证

中山先生认为人这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钱。吃饭要用钱,买衣服要用钱,过日子更是处处都要用钱。

所以,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既然处处都要用钱,那么「钱」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远古时期,钱币还没有使用的时候,人跟人之间的交易,都是以货易货。

等到文明越来越进步了,逐渐有了商业行为,这个时候,黄金、白银、珍珠就成了大家公认的钱币了。

到了十七世纪,机器发明以后,因为生产的量太大了,钱币已经没办法运用了,这个时候,票券就成了买卖之间,最方便最实用的货币了。

中山先生认为,人类的生活程度,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指的是需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对于生活的需求,只要基本上的温饱就可以了。

到了使用钱币之后,就进入第二个层级,这个阶段叫做安适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人们开始有了其他的欲望,希望除了温饱之外,还能过得更好、更舒服、更安逸一些。

随著文明的进步,机器发明之后,人类的生活程度,进到第三个层级了。这个层级叫做繁华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因为有些国家使用机器大量生产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富裕;而那些还在使用手工生产的国家就变成贫穷的国家了。人类的生活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注三)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如果能够也像那些西方文明国家一样,采用机器来生产,那么我们很快也可以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了。

由此看来,我们一般人只知道「用钱」,却不知道整个钱币和经济学的进化过程。

中先先生举了这个「用钱」的例子,让一般人很清楚的看见:使用钱币去交易是很容易的;可是要研究钱币的起源、演变的历史和人类的经济学,却是比较困难的。

除了饮食和用钱这两件事,证明了「知难行易」的道理;中山先生还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知难行易」的道理呢?

请看下集中山先生的分析。

 注释  

注一:《孙文学说》自序(国父全集第一册 页叁113﹣114)

注二:《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孙文著  三民书局印刷  13页)    

注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孙文著  三民书局印刷  24页)

 

责任编辑:文思敏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