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19, 2022
13 mins read
81 views
13 mins read

秋季养生:收与养

秋季养生:收与养
秋季养生:收与养(希望之声合成)

【希望之声2022年8月19日】(编辑:李文涵)秋天,即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

《黄帝内经》中对于秋季养生是这样描述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之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就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黄帝内经》(希望之声合成)
《黄帝内经》(希望之声合成)

初秋时节:最大特点是中午如同夏日般的炎热,而早晚却凉爽许多。宋朝诗人刘武子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就生动刻画了初秋早晨清新爽凉的境况。这一时段是从夏天到深秋(初冬)的过渡阶段,秋天的三个月,天气清肃,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秋,本就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在这个秋三月,养生也讲究怎么做才能收获好的身体。《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容平”实则代表着两个意思:容纳、平和舒顺。

到了秋三月,身体的本性所为就是收敛阳气,收敛能量。将刚刚过去的夏三月,脾土运化的动力和能量容纳进来,而且对于秋季对应的脏器:肺而言,要“平”身体内所运化而来的各类能量,换言之:分配好这些能量。

医学博士杨景端先生说:人应该像太阳和地球一样,遵循每一天的规律。人体有同样的昼夜节律,身体也有早上,有下午,有前半夜和后半夜,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也会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不同的共鸣。我们需要遵从这种规律,以不同的穿着、不同的饮食去适应自然的规律。

依五行智慧养生:《黄帝内经》有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了顺应自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杨景端医师:在中医里,我们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主导的能量。春天有风,夏天炎热,夏末有湿气,秋天变得干燥,冬天寒冷。不同的季节适合滋养不同的人体器官。例如:春天适合养肝和胆,夏天养心脏和小肠道,夏末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节,秋季应该养肺和大肠,冬季保养肾脏和膀胱。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季节的五行能量与脏腑的五行能量相对应,人体应该与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保持一致。

每一天也有特定的运行规律,我们把一天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一天中的每个时段也都对应著特定的器官,与我们体内的某种能量同步。如果我们不遵循它,就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身体会受到负面影响。然而,在当下这个科技主导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视自然规律为一种限制,更愿意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选择忽视因此有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例如:过去天黑之后人们不得不去睡觉,但现在有了电,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们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我们认为自己很聪明,变得更自由了,但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制造问题。如果你的身体或精神不健康了,需要花大量时间求医问诊,面对病痛,那还谈甚么自由呢?

如果我们遵循自然的节奏,我们会比那些四处奔波试图做更多事情的人更有效率。这就是为甚么人们说你应该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我认为更聪明的工作意味著遵循宇宙法则,自然的节奏。而且,如果我们遵从自然规律去生活,会比盲目加班加点做事情更有效率。人们常说做事要用巧劲,不要花笨力气,我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遵从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养生需求,只有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人体的各项功能才能健康良好地运转,才会更加健康。

五行 (photoAC)
五行 (photoAC)

初秋“薄衣御寒”:古传“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此句中的“秋”,应该是指初秋。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初秋时节,要正确领悟和操作“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穿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春秋季人们的穿衣感受,真要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宜多穿衣,八月宜少穿衣”。

但是“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一方面,初秋时节的早晚,以及受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的白天,室外的凉意也是很明显的,人们(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外出时,衣着不能过薄;另一方面,因大意而受凉(如长时间睡或坐在凉地面上),或是突然受凉(如在冷空气来临时还穿得很少,或是夜眠不盖被巾),并不属于“薄衣御寒”养生之道的范畴。事实上,不冷不热的秋天,恰恰是人体健康的“多事之秋”,而且天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许多疾病都容易在秋天被诱发或加重。最典型的,最多发的,当属秋季感冒了。在感冒流行季节,可用食醋熏蒸房间,或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预防感冒有一定的作用。

初秋登高锻炼: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初秋开始,该是加强体育锻炼的时候了,其中的登高锻炼,健身效果非常明显。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间的爬山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的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当然,对年老体弱者,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初秋登高锻炼(pixabay)
初秋登高锻炼(pixabay)

秋季养肺即养阴:建议秋季养肺,要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以及经络等五方面进行调养。养肺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的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的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精神调养主要是要内心的安宁。

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润肺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清热、生津等。如: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腐豆浆、鸭蛋、蜂蜜、橄榄、萝卜、西红柿、猕猴桃等。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当然,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的,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属偏凉,应该首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养阴润肺莲藕与雪梨:秋高气爽的同时,天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干燥。秋燥最易伤阴,引起口咽干燥、咽痛咳嗽、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固护阴津,养阴防燥。另外,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季在五行属金,在脏腑与肺相合,所以这一时期尤应注重滋阴润肺。故平时除了要保持居室内的湿度,注意多补充水分外,还要多吃一些具有滋润性质的水果蔬菜,如莲藕、雪梨等。粥类食物有很好的润燥作用,因此在秋天不妨多喝些粥。最好选用有滋润性质的食材熬制一些汤粥,例如百合莲子粥、雪梨银耳汤等。

饮梨知秋,又到了吃梨的季节。(pixabay)
又到了吃梨的季节。(pixabay)

秋冬季有保健性质的水果首要数梨。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津、润肺去燥等功能,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并有良好的解热利尿作用。每天吃上一到两个梨可有效缓解秋冬季节的干燥问题。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疼,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而且,梨的果皮籽各有所长。如梨果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梨果皮有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

用梨做食疗药膳的例子很多,民间也多流传着治病的偏方。因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便秘可用白梨、白萝卜各半煮水喝,酌加冰糖或蜂蜜,既止咳,又通便,对肺结核低热久咳也有好处,如有咯血,则再加鲜藕,可有止血作用。

因热病引起的口干燥咳、身热烦渴可用梨与荸荠各半,酌加桑叶煮水,有滋阴清热、镇咳效果。上火引起的声嘶咽燥、喉痒口干,可用梨与菊花煮水,加少量冰糖,煮开放凉后频频下咽,可有养阴润喉作用。对某些肾功能障碍或肝肾综合征引起的少尿者,可酌用梨及西瓜榨汁,经常饮用,有利小便、消腹水的作用。

调胃健脾山药与萝卜:入秋后,最好要更注意饮食,调理调理脾胃,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寒者更应重视,一方面在入秋后不要再吃或少吃寒凉、生冷的饮食,如冷饮、冷食;另一方面,应通过饮食调理来补充营养,健脾益气。

首先,平时饮食应注重营养,尽量吃的“杂”一些,保持营养均衡,并可适量多吃一些优质蛋白,如瘦肉、牛奶等,以补充身体消耗。其次,尽量吃温、热的食物,以免生冷伤胃,而且加热后的食物还可避免因饮食不洁导致的胃肠道疾病。另外,可在饮食中适当侧重温补健脾的食物或中药,如山药、薏米、茯苓、黄芪等,如山药薏米粥可健脾除湿,黄芪炖乌鸡可滋补益气。

收肺气猕猴桃与番茄:秋的一大特点是“收”,阳气、阴津等都要进入收藏、收敛的状态,为冬季做准备。而秋天凉燥之气又最易侵犯口鼻皮毛而首先伤肺,引起口唇干燥、干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此秋天还需注意收养肺气,防范呼吸道疾病。因中医认为酸味有收敛的作用,因此建议在秋季可多食酸甘味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味的食物。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应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猕猴桃、番茄、秋梨、石榴、葡萄、柿子、甘蔗、藕、百合、银耳、蜂蜜、乳品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螃蟹(Piqsels)
螃蟹(Piqsels)

秋季吃螃蟹:

1、抗感染促伤口愈合。螃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且多半以优质蛋白为主,而这些优质蛋白质中还含有氨基酸,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促伤口愈合、抗感染的功效。手术后或受伤人群可以适量多吃螃蟹。

2、解毒功效。精氨酸能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解毒工作,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因此便秘患者可以多吃些蟹肉。吃螃蟹千万不要过量,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诱发腹泻等症状。

3、预防肿瘤。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最高。这2种维生素可以保护粘膜上皮组织,软化血管和抗衰老。螃蟹中还含有大量的硒,每100克的螃蟹中硒的含量高达56.7微克。含硒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起到预防肿瘤、抗癌的功效。

秋季“贴膘”:贴秋膘”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是在立秋这天,人们习惯用吃炖肉的方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给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受到一定影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开始变好,希望多吃一些,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过冬做准备。

秋季晒太阳:多晒太阳抗秋乏。老人最易秋乏,这其实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除饮食调理外,作息必须改变春夏以来晚睡的习惯,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此外,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每天喝一杯花旗参茶也有提神补气、抗疲劳的作用。

防秋燥多喝汤: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老人抵抗力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胃寒吃山药。此时应吃些性温的食物,主食可以改为粳米,健脾胃、补中气。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以每周吃两次山药炖排骨,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此外,每周吃次清蒸鱼,多进食鸡蛋、莲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防燥多喝汤,秋燥耗伤人体津液,易造成阴津亏虚。不少人会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瘙痒、大便干结等。鼻、唇干燥者可吃萝卜、芝麻、豆腐、豆浆等。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进补汤水如百合冬瓜汤、山楂排骨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等。并坚持每天补水2000毫升,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湿润。

秋季白银汤:

白萝卜、银耳、鸭汤适量。做法:将萝卜切丝,银耳分成半,放入清淡的鸭汤中小火清炖,注意时间不要过长。提示:该汤不可与参类同食,脾胃虚寒者少食。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也认为其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鸭汤滋阴,具有清热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老鸭汤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对于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者也有一定的食疗价值。三者合一,能有效缓解“秋燥”等秋后不适,是较好的清补佳品。

山药炖排骨(cikeyxi/ins)
山药炖排骨(cikeyxi/ins)

山药炖排骨做法:

材料:山药100克,排骨500克,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4克,胡椒粉2克,味精2克.

做法:

1.将山药去皮切滚刀块。

2.排骨洗净,剁成段,凉水放锅中,把排骨血沫子撇掉。

3.姜拍松,葱切段。4.将山药、排骨、料酒、姜、葱同放炖锅内,加入清水28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40分钟,加入盐、味精、胡椒粉即成。

小诀窍: 削皮的时候带上手套,要不山药皮碰到皮肤非常痒。注意山药很快会变色,预先准备好一定要浸在水里,或者是切好马上下锅。炖肉的时候放一点醋,肉会烂的很快。

秋天如何养生

责任编辑:李智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